洪范图是韩国历史上传奇般的抗日民族英雄、杰出的独立运动家。早年,他作为义兵总长,带领义兵部队在韩国国内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义兵运动;中年时期,作为独立运动家,他带领部队流亡到中国境内,组建了大韩独立军,在中国及苏联境内积极地展开抗日武装独立运动,取得了诸如凤梧洞大捷等著名战役的胜利,在国内及满洲地区赢得了 独立军名将 的荣称,受到韩国民众的拥护和爱戴;晚年的洪范图,光荣地加入苏联共产党。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文献出处]:《大连近代史研究2015年00期 》
从今年的野兽到风梧洞无一不现实国人恶意拉低评分已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丝丝憨憨欲望的低级素质心里。电影实打实四星,但是很多东西我们不敢拍也拍不出来电影开头前二十分钟那段屠杀人头拍照侮辱尸体等等……在国内影视基本上没看到过或者鲜有。冯导的芳华改了多少次才让过?有些东西我们不足也不愿意去接受学习一味的沾沾自喜恶意重伤来蒙蔽满足所谓的思想精神胜利也是可笑至极。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商业电影渲染情怀,制造热情。不过拍的还是相当可以,不过神剧色彩还是有点,不过并没有夸大太多,历史上这个战斗的确就是事实,伤亡率150:1。觉得神剧的自己先去读读书!!!别总说日军死了那么多,韩国人才死了几个啊!不科学啊?(黑线脸)别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去喷人来满足自己所谓的成就感。眼界低就多读书真的!别总按照国内神剧标准去抹黑批判别人!
韩国的历史主旋律,历史事件考据有限,部分论文可以查到,但没有电影中那般夸张。
因此暂且归为神剧,其实个人感觉只有3颗星,但我感觉人家拍东西总归是有态度的,一是韩影的人物自身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感觉,尤其是“农民怎样变成独立军”的那段论证想法也非常直白,让战俘好好活下去告诉后人的观点也是很正;二是至少把神剧拍出来是“真的神”的感觉,深山的狙击战、枪战,土堆里挖出来的机枪,(就是步兵炮轰游击队那段实在是太假了,照那样炸的话肯定都阵亡了)
各种运镜加上衔接非常娴熟,让观众看得爽,服化道也是非常认真,而不是靠秀智商下限,所以神剧在“怎么神”上还是有区别的……
希望国内拍神剧的导演也能有点认真的态度,拍神剧,至少也要参考一下人家的神剧是怎么拍的。
关于大韩独立运动的现实主义抗日战争片,而且日本大腕亲自出演,饰演侵略者也算是写实,没有过分黑化,也佩服日方演员肯参与此类电影拍摄,进而说明日本社会对这样的个人行为比较容忍,虽然有些右翼会蹦出来,北村他们也可以无视吧。
整个战术可能有些夸张些,但是在于我方熟知地理,而且还派了俘虏做内应,来对战兵强马壮武器现金但是来到别人家的日军。长河孤身引敌人不断追击,最后腿炸断了,命悬一线。
但是在山穷水尽时,突然柳暗又花明,看到各个团队如神兵天降从山上居高临下,瞄准射击时,瞬时热血沸腾!日本学生兵的介入与表现,拔高了反战主义旗帜。
1910年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后,国破山河在,一直到1945年开始了苦逼的抗日之路,朝鲜半岛已经没有喘息余地,只能到中国来进行革命活动。不论是上海韩国临时政府,还是金日成在朝鲜与吉林地区抗日,都与中国紧密相关。上海新天地附近,一直能看到韩国人排队参观《韩国临时政府》遗址。
最近也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电影《金刚川》也要公映,四野的战斗力强悍的朝鲜族师就派往朝鲜,成为主力来对抗美军。这个又是一个悲壮的战争故事。其实正式抗美援朝之前,好多朝鲜族组成部队已经开始进驻朝鲜,后来再编入我军。
朝鲜与中国不论文化上的一脉相承,还是地理上的唇亡齿寒,邻里相依,故事也讲继续延续。
与国产抗日片不同,本片的设计还是有些新意的。单单是结尾的反转就是以往我们熟悉的抗战电影不同。毕竟这在历史上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导演操作起来容易的多吧。以往国产的抗战影片通常规模较大,历史记载清晰,且受到苏联影片的影响深远,统统的伟大、光荣、正确,一贯到底。没毛病,当然也没什么新意。
本片最大的亮点还是在演技,不得不佩服柳海真,有他的片子通常都值得一看。故事中规中矩,导演的功力也是可以的。美中不足,过于英雄主义的表现降低了战斗的真实性,虽然还达不到我们抗日神剧的“高度”,但也是让军迷们看得目瞪口呆,所以也就注定了本片的上限不会太高。
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同样是拍战斗场面,国产的影片怎么就达不到韩国的高度呢。印象中拍的质量最好的也就是《集结号》了,尴尬的是,也是用的是韩国的团队。这一点,还是希望国内的同仁们多多努力吧,别把钱都花在流量明星上,多多提高自身的技术才是硬道理。否则你就只配拍文艺片了。
最后一点:结尾处从骨灰袋里拿出国旗的设计实在太经典了。比起血染国旗的设计更让人振聋发聩。必须给个大大的赞。
我打6.5分,值得一看,有亮点,演技一流。
不屈的抗争精神,才是真正的民族灵魂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戚继光 《韬钤深处》)
这个国庆,在朋友圈最大的刷屏,当然就是庆祝建国70周年的盛大阅兵了。世界本来就是江湖,在江湖中,永远都是实力决定一切。所以,“秀秀肌肉”,让江湖见识到本体的实力,有时候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现在院线中最红火的电影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9月30日当天,这一批国庆献礼作品的整体票房已经达到了6.67亿之多,算是中国电影市场7个月以来最高的票房日;而10月1日当天到22时的单日票房也已经达到8亿票房,已经创造了中国电影单日票房的最高纪录。
不过R君现在不在国内,所以还没有办法去院线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只能用一个不同的内容来呼应一下这一次的国庆。
任何一个事物,都会经历生存和发展的历程,才能最终成熟起来。期间不免会历经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生死铁血的时期。如果有人觉得某些事情似乎总是一帆风顺,那基本上都是too good too be true (过于理想化的美好,一定有其特别糟糕的一面),或者就是自己本身too simple too naive了。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便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一般而言,大部分对“8年抗战”定义的时间线,都是从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开始计算,以这个时间标志着日本对中国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实际上,如果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开始计算,其实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战争”是整整打了14年之久的。
但是,其实日本对中国领土的入侵,要远比1931年这个时间还要早的多,甚至要早于1927年日本内阁制定的《对华政策纲领》(在这份纲领中确定了先侵占东北,内外蒙,之后再占领全中国的扩张政策)。
实际上,最先在中国东北领土进行抗日活动的,却是来自我们的邻居:朝鲜及韩国。在韩国独立运动史上著名的2场抗日大捷:“凤梧洞战斗”和“青山里大捷”,其实都发生在1920年,并且都在中国的吉林延边地区,所以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反法西斯战斗一部分。
既然这一次中国国庆期间,并没有相应的战争片上映,那R君就用这一篇作品来作为“建国70周年”的纪念吧。毕竟,不畏强暴,为民族和大义勇于拼搏和奋斗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歌颂和敬重的。
有趣的是,这一次的《凤梧洞战斗》,上映时间恰逢韩国和日本关系紧张的时候,也算是应景.......当然,电影本身也是挺好看的一部战争片,符合一贯的韩国战争电影水准,是假日里一个不错的娱乐选择。
首先,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场1920年的史实战役:由大韩独立军的将领洪范图(在电影的最后,由崔岷植出演)率领300余名韩朝各个不同的独立军士兵诱敌深入,在汪清县的凤梧洞地区伏击了日军的驻朝19师团73联队和南阳守备大队的追击军,以1人牺牲,5人受伤的代价,共歼敌150余名。这场被称为“凤梧洞战斗”的大捷及后续的“青山里大捷”(共打死打伤日军1400多人,其中包括联队长1人、大队长2人、中队长5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极大的证明了韩朝抗日军民的力量,狠狠打击了当时日军的嚣张气焰。
万事需要究其因,才可知其果。既然是一个历史背景的电影,当然我们需要更好的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让一场娱乐也变得更有意义。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其实R君对这一段历史也是不太明了的。实际上这一段故事的背景是非常久远的:
1895年结束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失去了长期历史以来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地位,而日本因为国力的日益强盛,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扩张政策。
在这之后,日本与俄国在辽东半岛上利益冲突日益增长,朝鲜半岛也成为日俄交锋下的一个重要地域。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借口军事需要,在仁川登陆并很快占领了汉城。韩国实际上已经变成日本的附庸保护国。
当时的韩国皇帝整日醉生梦死,丝毫不顾自己的国土与国民利益,在一系列“日韩协议”的安排下,逐步让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10年8月22日,当时的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条约,规定大韩帝国将朝鲜半岛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29日,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生效,大韩帝国亡于大日本帝国,朝鲜半岛成为日本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韩国统监府改制为朝鲜总督府。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日韩(或韩日)合并”(朝语:한일 병합,日语:日韩并合)。因为1910年是庚戌年,所以在韩国又将这个事件称为“庚戌国耻”。
虽然能查到的史料并不多,但以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者的尿性,能想象被吞并后的韩国人民在日本的统治下是如何生活的水深火热。(事实,韩国拍了一系列反应这个时期的优秀电影,包括《暗杀》、《大虎》、《密探》等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19年,因为“高宗被毒死”事件,韩国全境开始爆发大规模反日本殖民统治,谋求韩国独立的“三一运动”。(在电影中,韩国独立军分队长李长河的姐姐,就是在这次运动中被捕并且牺牲了)。
实际上,因为中国的东北本来就有很多朝鲜族群众,所以从“日韩合并”事件开始,就有大量韩国和朝鲜灾民,越过边境,在东北重新垦荒种地,建立了自己新的家园。(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约有近50万韩朝民众在中国的东北重新定居下来)可以想象,正是因为有这么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韩朝抗日力量能在东北找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
从1900年开始,韩国著名的义兵领袖柳仁锡就已经在鸭绿江北岸组织了抗日的力量。到1909年,由各个不同的领袖所建立的韩朝义兵组织,共有近十三只之多(在电影中出现了6只)。而1909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车站击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朝鲜族勇士安重根,也曾经在东北义军以参谋中将的身份多次在朝鲜北部与日军进行战斗。
实际上,这些坚持抗日的韩朝军民们都不是正规军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平时靠狩猎、卖柴为生,以土豆为食,食不果腹,居无定所,饥寒交迫,但却从来没有被生活的艰难所压倒,一心只想为自己的祖国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相当令人敬佩的。
从1921年到1924年,据统计,在我国东北的韩朝独立军,共杀入朝鲜境内980次,在东北境内也和日军势力交战达到130余次。而其中的“凤梧洞战斗”和“青山里大捷”,正是这些韩国独立军取得的规模最大,战果最辉煌的2次战役。而仅仅以这样基本素质的民兵取得的胜利,则更加的令人敬佩。
讲完历史,该讲讲电影本身。
不可否认,既然也是主旋律电影,不可避免有特别丑化反面角色,美化正义代表的安排,比如“大刀黄海哲(柳海真饰演)”砍杀日军的一段,宛如神明附体,的确有点“神剧”感觉。
但是总的来说,韩国电影中亲民又真实的风格,包括还原整个战斗过程的演绎方式,不但让整个故事并不违和,相反还带着一丝悬疑的惊险要素。(实际上,考虑到整个“凤梧洞战斗”的历史真实数据,也许并没有过分夸张的成分。)看到电影的2个导演,便豁然开朗,为什么电影中追逐场面能拍的如此紧张细致,战斗场面拍的宏大又有序,而又能在细节的处理带有了悬疑的风格。原来导演分别是元新渊(代表作:《杀人者的记忆法》、《七天》)和金韩民(代表作:《鸣梁海战》《最终武器:弓》),都是口碑相当好,票房也相当好的导演。难怪电影一上映,就力压了《极限逃生》拿到了当周的韩国票房亚军宝座。
整个电影中的2个主要人物是大韩独立军满洲团的黄海哲和独立军分队长的李长河。
前者,从电影的一开始就交代了他的痛苦经历。少不更事的他和弟弟,曾经为了一袋馒头,做向导带着几个日军过了河。但是到了目的地,残忍的日军非但没有兑现承诺,还在馒头袋里装了手雷,如果不是弟弟舍身,兄弟2人都会在瞬间飞灰烟灭。这一场悲剧,从此让海哲一直带着一颗手雷,却也留下了脸上永远都伤疤。
而李长河,则从小跟姐姐相依为命。他很早就加入了义军,期望能驱逐日军,早日跟姐姐团聚。却没有想到姐姐也在“三一运动”中,被日本人抓入监狱并且杀害,只留下他们之间的信物 - 留给弟弟娶媳妇的戒指。
这就是所谓“国仇家恨”。在动乱的时代中,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过于渺小,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如果你不去抗争,根本就不会有任何安居乐业,甚至生存的机会。
在山洞中,为了“土豆”的方言引出的独立军们互相嬉笑的一段是非常感人的。这些人都是非亲非故的普通百姓,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虽然连饭都吃不饱,却丝毫不去纠结为什么要去战斗。当山贼劝黄海哲我们不要去冒那个险,好好做一个山贼,至少能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的时候,海哲就问:“然后呢?”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你又能跑到哪里去?就算你跑了,你的家人、朋友、爱人,孩子都能跑一辈子吗?
电影中把日本“官2代”教育的那一段情节其实可以算是全片里面最大的败笔。虽然的确显得更人性,更高尚,但是却跟全片的热血主题显得格格不入。可能也是导演刻意期望让日本的观众能对过去的战争做一个反思。但讽刺的是,这一次日韩之间的政治关系危机,最初的来源正是来自对过去战争赔偿和道歉的来回纠结.......
有时候真的过去的就过去了。其实本质还是一样的,在某些时代和趋势的大潮下,个体的利益和观点除了让自己陷入困境外,其实对一切将要发生的,是毫无那么一丝丝的抵挡作用的。
如果说电影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那一定是最后在骨灰袋中的那面国旗,在风中迎风飘扬。让我们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现在的幸福岁月中,是多少人的生命和未来所换来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牢记《拯救大兵》中米勒上尉的那份临终嘱托:“好好活着。” 你可以感叹现在的繁荣、伟大,但是更重要的是,怎样为了这个社会,为了身边的人,为了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凤梧洞战斗》:不是我们的战斗,但发生在我们的国土上,代表的是同样的记忆和热血。
R君,2019年10月2日,于加拿大
财猫电影
兵无常势,水无定形
近期韩国电影影评:
91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90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看点是摄影,用了大量斯坦尼康、无人机航拍营造出了空间感很强的战斗场面
又臭又长。
韩国抗战神剧,但有几点没法否认,一是人家的战争戏制作水平和视觉特效更为成熟,二在开放的尺度下相应的对日军暴行描写更为直观,不至于在历史情景还原这方面还要被审查尺度搞得畏手畏脚。看惯了柳海真的喜剧形象再看他演的大刀队长真心感觉颠覆。现在就等着八佰上映看自家的抗战大戏了。
三星半,还是好看的,从《鸣梁》到《凤梧洞》,朝鲜抗日的关键时刻还是得崔岷植坐镇气场才hold得住,改编历史还是带着神剧色彩,但拍出了大韩民族一贯的悲情、悲壮和蛮横的性格,估计很多韩国观众看哭了,商业看点上、价值观上总之比咱们的神剧拍得好,北村一辉、池内博之演的日本军官有些傻气,可以一看。
这里是国境线,你们日本人不许过来!
虽然是部战争片,但是这部片子里的艺术表现手法非常多样。演员的演技没话说,我终于get到了柳俊烈的帅点🙈
韩式抗日神剧,都是战争片配上武侠片的元素,不过娱乐性还可以。就是太长了。以及,崔岷植出场那幕,还是帅的。
影19261:韩国抗日神剧
一张一弛,正反对比,一天的设置,悬念解决,都最大化地利用了舞台戏剧效果。
小玩剧字幕组
抗日神片,娱乐性挺强
抗日神剧,无感,但取景地的地貌是真的不错
有人说是“抗日神剧”,其实,抗日本身就很神。影片拍得很有激情,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饱满,这描写的是一场真实的战斗,确实日军惨败,而抗日军很少伤亡,也就是说,凤梧洞战斗本来就非常神,拍成“神剧”不是必须的吗?
韩国的主旋律片,很多镜头拍的够血腥,想起那些解禁的日本侵华的照片,这样的片子还是需要的,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但国内那种手撕鬼子的还是算了吧...
电影中的家国,远眺是高山与流水的壮阔、细看是平凡而不屈的脊梁。山河挺拔轮廓、草木柔软弧度,镜头在行军的途中如同鹰隼俯冲疾驰、在壮士的脸上像眸光似的深情凝望。让真切的呼吸代替号角冲撞着耳膜,让绵延的起伏取代赞歌纪念着牺牲。在空山筑起孤坟,埋下游子的夙愿。向谷底撒去骨灰,带走逝者的眷恋。土豆在地里开花的时节、主人再也踏不上归途;青春正无邪灿烂的年纪,成长却沦为野心的献祭。这场战斗里不可回头的牺牲,为的是解放之后有从选择的将来。两位主角的表演非常精炼通透。黄海哲是火,是惊雷之后燃烧不休的烈焰,手起刀落的畅快;李长河是冰,是漫天雪花凝结而成的静寂,从容悲壮的重量。在匪帮的山洞里点亮篝火,在家国的悲痛中忘记身份。交替地点和回忆的叙事手法非常饱满,蝴蝶展翅瞬间的最后营救扣人心弦。
小日本的残暴,大家有目共睹!只能用机关枪扫!
这时不时出现的熟悉(且浮夸)的画风…
一拍到抗日,中韩就一家亲了
一个全境沦陷、反抗能力低级的国家,神奇地秒杀了一群鬼子,这真是比抗日奇侠还尿性,不愧是大寒冥国思密达
有一幕看出了蛋疼。